人物介绍:刘晓静,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后,俗曲研究专家,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杰出的音乐学者”称号。曾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威廉希尔副院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省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山东地方音乐分类研究》、《三百年遗响》、《明清俗曲整理与研究》等学术著作,影响极大。
山东省政协常委、威廉希尔副院长刘晓静是一位沉静、内敛的学者型女性,她的一言一笑或一举一动,都流露着浓浓的儒雅气质。作为学者,她以顽强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在民族音乐理论尤其是民间俗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作为参政党的党务工作者,她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积极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建言献策;作为新时期复合型的高校领导者,她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惜才爱才,在学术上视野开阔,管理上思路明确,为促进学院的和谐稳定与快速发展,施展自己的才华。她用自己的豁达、果敢、执著、淡定,演绎着她完美的艺术人生。
搜寻文明遗迹 探究音乐悬迷
1996年,刘晓静考取了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世界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江明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98年,她在江教授的鼓励下继续攻读“民族音乐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因为不忍心让年幼的女儿在母爱上或有缺失,刘晓静便把女儿接来上海“陪读”。这段特殊的求学经历至今仍是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记忆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真正的艺术探索之路往往伴随着寂寞和磨难,但寂寞使人目标坚定,远离浮华;磨难使人锤炼意志、塑造精神。”刘晓静说。在读博士的时候,刘晓静便把自己的音乐研究定位在了一个十分艰涩难啃的方向——民间俗曲的研究,她要走一条前人未竟之路。民间俗曲属于散乱而飘忽不定的音乐历史遗产范畴,不仅要在繁杂的辞山书海中沙里淘金般去搜寻星星点点的蛛丝马迹,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原始劳动手段去民间探访,去田野采风,就如地质工作者在崇山峻岭间敲打数不尽的石头,也如考古工作者挖地三尺搜寻古代文明的遗迹,特别对于女性来说,这样的工作更有着男性体会不到的麻烦和困难。刘晓静不仅做到了像男性那样果敢顽强,还发挥了女性特有的柔韧和细心去研究一个个悬迷,这就注定了她在民间俗曲研究领域将取得重大成果。
作为山东人,刘晓静选择了把祖籍山东淄川的鬼异小说大师蒲松龄的俚曲作为俗曲研究的第一个对象。刘晓静的研究告诉我们,当清代初叶明清俗曲传到山东后,蒲松龄采用淄川地方的方言俚语结合俗曲创编了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时调曲牌,再经过众多民间艺人、歌手的不断巩固发展,形成了深受群众喜爱的、兼具文人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品种。刘晓静只身投向这片谜荒之地,确立、阐明了蒲松龄俚曲在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尤其确立了曲牌【叠断桥】是蒲松龄首用的这一推论,以及蒲松龄首用俗曲作剧,使俗曲联缀成套讲唱大型故事,开创清初以来俗曲类说唱艺术先河的事实。
当她呕心沥血著就的《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出版后,许多明白这部专著难度之大、意义之重的专家学者纷纷对她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赞誉。已故民间文学、民俗专家关德栋、俗文学专家车锡伦认为:刘晓静取得了前人未能涉及的新成果,她的《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聊斋俚曲音乐研究专著,其论述颇有精炼和独到之处……这不仅是聊斋俚曲音乐研究的一大突破,对明清俗曲文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由于她在音乐研究方面的贡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她“杰出的音乐学者”称号。
2001年博士毕业后,刘晓静即返原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工作,她更加忘我地投入到音乐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之中,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其中近十篇先后发表在《文艺研究》、《文献》、《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学》等CSSCI重要刊物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和《新华文摘》等刊物收录;承担与完成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其经费近60万元;在每年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她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几乎届届拔得头筹,所培养的研究生也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等诸多奖项。2003年12月,山东大学授予她“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女性,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而刘晓静却始终没有停下跋涉的脚步。2004年6月,刘晓静被中国首批音乐博士后流动站——中央音乐学院流动站录用,成为中国首位音乐博士后研究人员。
下一个目标选择哪里?刘晓静发现,对蒲松龄的俚曲研究只是弄明白了明清俗曲的一个小小分支,犹如揭开了冰山之一角,刘晓静决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明清俗曲这一课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为学界研究者提供详实可靠的曲谱资料,为文艺创作提供更充实、更丰富的传统艺术素材和理论。历经无数日夜呕心沥血的跋涉探索,当厚厚的一套《明清俗曲整理与研究》摆在世人面前时,学术界沸腾了。专家学者们不仅对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更被这位知识女性所表现出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所深深感动。博士后出站答辩评委专家们这样评价:刘晓静博士为明清俗曲领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出站成果是中国明清俗曲综合研究的一部力作,它对明清俗曲数据作了规模很大的系统整理,对明清俗曲数据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俗曲理论研究的整理和研究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具有超越前人的建树。它打通了中国明代、清代俗曲和日本清乐的联系,以及民族音乐、音乐史与古代文学等不同学科的界限,对明清俗曲进行了历史的、宏观的、跨学科研究,这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学研究、以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刘晓静博士的《明清俗曲整理与研究》不仅为音乐圣殿捧上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本人也以此成就摘取了国内第一位音乐学博士后的桂冠。毫无疑义,她已经站在了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最前沿。
献身党派事业 倾力参政议政
2007年5月,刘晓静当选为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并到民革省委机关驻会。从音乐理论家到党务工作者,她很快完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角色转换。她自觉接受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尊重、维护主委会和主委的决定,维护领导班子团结,协助主委做好全省民革的各项工作,展现了一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应有的政治风貌。
作为民革省委驻会副主委,刘晓静深知,民主党派机关是参政党工作的枢纽和窗口,是组织实施领导决策、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处理日常事务、提出意见建议的重要机构。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机关建设,锤炼机关干部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她十分注重机关制度建设,针对换届后省委机关的实际状况,组织建立健全和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计二十余项,既促进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又规范了班子成员、各专委会以及省委机关的行为,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她重点加强和谐机关建设,大胆管理,真诚待人,关心机关干部的成长发展,为大家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在她的推动下,停滞多年的机关干部的晋升、轮岗交流实现了突破并走上正轨,构建和谐机关人人有责、和谐机关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刘晓静大力推动机关文化建设,倡导执著的敬业精神、真诚的服务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广博的知识结构、强烈的时代意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协作的团队理念,培养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努力营造团结和谐、文明友善、奋发进取、敬业奉献的机关文化氛围。机关核心价值理念的倡导和深入人心,像一缕春风,使机关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民革中央举办的省级、副省级市驻会副主委工作研讨班上,作为仅有的5个发言人之一,刘晓静作了题为《“以人为本”,恪尽职守,推动机关建设全面加强》的经验介绍,得到了民革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兄弟省市民革组织的好评。
刘晓静在民革省委驻会的两年中,民革省委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许多亮点工作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民革省委还顺利开通了网站,架起了民革省委与各级党委统战部门、民革全国各级组织以及兄弟党派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孙中山研究学会山东分会的成立,搭建起推动孙中山思想研究工作、交流孙中山思想研究成果的平台。这些成绩多次受到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的表扬,也赢得了兄弟党派的信任和好评。
作为省政协委员,刘晓静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建言献策。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刘晓静代表民革山东省委,作了《加大我省环渤海地区治污力度 推进“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实施》的大会发言。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由刘晓静牵头的民革省委集体提案《倾力打造孔子文化品牌,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她以委员个人名义提交的《关于整合齐鲁文化优势资源,打造“韶乐舞团”暨<韶乐·印象齐鲁>大型演出的建议》,双双被省政协确定为重点提案,并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领导的重要批示。为此,省委宣传部、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和民革省委联合召开了《韶乐·印象齐鲁》专家论证会。根据刘晓静提案的创意,山东曲阜大成孔子乐舞团打造了《韶乐·祭孔大典》,现已公演。
演绎艺术人生 再铸事业辉煌
2009年5月,正值刘晓静在民革省委机关任驻会副主委两周年,她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调任威廉希尔副院长。这是中共山东省委对民革人才智力资源的最好肯定,对民主党派干部最有力的信任与支持。对于刘晓静个人来讲,更是事业上难得的机遇。从高校来到党派机关,又从党派机关回到高校,她犹如破茧而出的蝴蝶,经历了一次完美的蜕变。此刻的她,依旧淡定、从容。
从到威廉希尔就任的第一天开始,刘晓静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并随即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和定位。作为学院领导班子中唯一的党外干部,她很快融入领导班子集体,主动当好院长助手,与班子其他成员一道,尊重、维护院党委的各项决定,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矛盾,紧紧围绕协助党委加强和推进学院各项发展与建设等重大问题,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为维护学院和谐稳定、促进学院快速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对于目前的工作角色,刘晓静有自己的思考。她认为,高校领导要争取成为政治家和教育家,要有战略的眼光、先进的理念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同时,她对艺术院校领导人应具备的素养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作为一名新时期艺术专业高校的领导,一要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国艺术教育研究最前沿、最新的进展,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二要熟知高校的办学规律,在办学理念和学院发展规划方面有深入思考,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换句话说就是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既是她对新时期复合型高校领导者能力的理解,也是她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对于学院工作,刘晓静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积极向党政主要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科建设与办学特色方面,她认为必须强调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取胜。具体说就是要加强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和学科群,以带动和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对待师资队伍和人才建设方面,刘晓静认为,选聘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要为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宽松而高效、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良好氛围。在办学定位与服务社会方面,刘晓静认为,就威廉希尔来讲,要在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为服务国家特别是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培养方向上下功夫。要在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最佳的结合点上,统筹处理好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力争为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推波助澜,以显现艺术学院办学的强盛生命力。
记得在刘晓静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调任民革山东省委驻会副主委时,很多领导和同志都期待她在党派工作中再做一篇“博士后”的大文章。如今刘晓静以她的成就证明,她的“博士后”文章越写越精彩,她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阔。我们相信,她将在新的舞台上继续演绎她完美的艺术人生。
中国山东新闻网:http://news.sdchina.com/show/222721.html
(编辑/维护:孙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