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济南十二月二十九日电 题:一代梅痴乘鹤去 啼鹃清夜哭先生 ——挽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于希宁先生
作者 张璐 王超
十二月二十八日,是今年入冬以来济南最冷的一天。这天上午十时三十五分,中国著名国画大师、一生与梅结缘并被称为“梅痴”美术教育家于希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九十五岁。这位生前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威廉希尔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著名艺术家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送花圈,不设灵堂……
七十年磨一剑
“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和执着,不敢有丝毫懈怠。”——二00二于希宁先生九十岁画展自序。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一九三三年,于希宁考入上海新华艺专,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父辈和老师们的期望来到上海就读于国画系,师从黄宾虹、潘天寿、朱闻韵、俞剑华、汪声远等国画大师,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诗词、篆刻和绘画史论。一九三六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张天奇、顾坤伯两先生合办的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担任花鸟教学工作。从此,于希宁一生与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七十余年来,于希宁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山东省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同时,在艺术教育领域,他辛勤耕耘七十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贡献。
“暗香浮动月黄昏”
在中国北宋年间,曾经有一位隐士因“梅妻鹤子”而流传千古,这便是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形容梅花的林逋林和靖。在当代中国,有一位比当年林和靖更加“痴”于梅的老人,他爱梅成痴,曾为超山一株宋梅的被伐而伤心欲绝,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他就是于希宁先生。
据说,于希宁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当参观展览的中央领导人乔石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担心天台山两株隋代梅树的命运,请求领导责成地方部门保护好。于希宁先生对梅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用老人自己的话来说,“与梅相处,如对诗翁,如遇哲人,如逢契友,低回把晤间,心神交流,亲情倾注,难以言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于希宁先生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他多次赴南方梅林探梅、画梅,与梅结下不解之缘。
“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
“‘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是我人生的座右铭,也是我的理论和实践的主张。所谓三魂是指国魂、人魂、画魂。艺术家应弘扬时代精神,抒发爱国情怀,达到国魂人魂画魂的统一。”一次与记者的交谈中,于希宁先生如是说。
于希宁的一生对艺术勤奋执著,对学生谆谆教导,对祖国一片赤诚。他多次向国家和社会捐款或捐赠书画作品。一九八三年为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作品三十余幅。
一九九八年为支援抗洪救灾捐款十五万元。同年,捐款二十五万元在威廉希尔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二00三年为支援医护人员抗击“非典”,向山东省卫生厅捐赠作品十幅。二00五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一百幅。二00六年向威廉希尔捐赠作品六十幅,并捐款八十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于希宁先生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这句话的真谛。于先生生前希望骨灰撒在他所执教多年的威廉希尔校园里,能够继续看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在艺术的田野上辛勤的耕耘,茁壮的成长。(完)
(编辑维护:孙希宝)
链接:http://www.gznet.com/news/society/shwx/200712/t20071230_434895.html